第四章 辩论时的口才艺术
辩论,是参与谈话的双方,就同一问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争论。在争论中通过质疑、诘难和驳斥等手段揭露对方的矛盾,从而占据优势,确立自己的论断,最后,取得正确认识,肯定共同的见解。辩论的作用在于探求真理,明辨是非,正如马克思所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
要想在辩论中取得成功,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交替转化。没有情感的配合,只是说些抽象的道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难以使人折服。
在情理结合的基础上,辩论中还有很多可以随机发挥的口才技巧,只要能够灵活地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辩论的过程中,就一定能够成为辩论中的赢家。不过,辩论与谈判一样,决不能把现实的功利当做胜负的唯一标准,那样的评判未免有失偏颇。
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对方心服口服,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有针对性地掌握在辩论这个特殊的场合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
成功辩论的基本要求
要想辩论成功,以下几点要求非常重要:
——旗帜鲜明
辩论必须做到观点正确,旗帜鲜明。在辩论中,对原则问题,要语言明确,毫不含糊。自己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都必须鲜明地体现在自己的言辞之中。逻辑的力量在辩论中是不可低估的,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必须有正确的论点、充足的论据和有力的论证。当然,也应注意用词艺术,考虑不同对象可能接受的程度。
——快人快语
辩论口才形态与对话、答问一样,都具有临场性的特点,面对来势猛烈的攻击,辩论者不允许有过多的思考时间,因此必须要反应敏捷,在瞬间选用简洁、凝练的话语回击对方,出口成章,应对自如。在针锋相对的激烈舌战中,辩论者必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使用锋利、明快、夹枪带棒的语言,迫使对方频频后退,难以招架。
——逻辑严密
辩论中要善用逻辑利器,或攻其命题,或驳其论据,或揭其论证的荒谬,充分体现辩论语言的思辨特征,使对手无暇思索。
——幽默风趣
幽默在辩论中有着神奇的力量。试想在剥去对方的伪装,或者找出对方的漏洞时,寓刀枪锋芒于说笑之中,以辛辣的讽刺,痛快的驳斥,使对手不得不在哄堂大笑中败下阵来。
针锋相对地反驳
所谓反驳,是指在辩论中一方说出自己的理由,否定对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意见。“针锋相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针尖对麦芒”。论敌言论锋利,自己言辞要更锋利;对方有气势,自己就更要有气势。以威对威,以势对势,以快打快,以强击强。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辩论者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临“威”不惧,神态刚强,在辩论中产生一种闻之震耳、以正压邪的作用。
有一次,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开玩笑”,维辛斯基立即做出了十分无礼的举动,他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维辛斯基刚说完,罗慕洛就站起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对他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说:
“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检点一些,这是矮子的责任。”罗慕洛的话博得了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而维辛斯基只好干瞪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在这则事例中,维辛斯基身为苏联代表团团长,虽然来自一个超级大国,却出乎意料地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别国外长进行人身攻击,完全违背了国际友好交往的基本道德和礼仪,表现出低劣的思想和修养,受到与会者的唾弃是可以想象的。反观身为“小国之臣”的罗慕洛,虽然菲律宾小得远不如苏联的一个州大,而且罗慕洛穿上鞋子后,身高也只有163厘米,但他面对一个超级大国外交官员严重的失礼毫不畏惧,为了维护自己及国家的尊严和形象,他勇敢而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当众抨击对方的卑劣行为。虽然他谦逊地自称为“矮子”,但却不是一般的“矮子”,而是能举起“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的人,真理在他手上;虽然他也把对方比做“巨人”,但这却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行为不检点”的“巨人”。
这样,“举起真理之石”的“矮子”与“行为不检点”的“巨人”正好成了鲜明的对照,有力地表现了菲律宾国虽小,却不容侮辱的严正立场,准确而有分寸地批评了身为大国之使的前苏联代表团团长有失检点的恶劣行为。
舌战时,对准论敌提出的命题,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击中其要害,对方站不住脚,自然就会败下阵来。凭借勇气,领先气势,步步紧逼,言辞锋利,是针锋相对法的特点,掌握了此法,在辩论中才能体会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真正含义。
找出对方的逻辑破绽
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爱迪生问他有什么志向,青年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年轻人面红耳赤,哑口无言。爱迪生从“溶解一切物品”这个概念出发,引出并指明其自相矛盾之处,从而轻而易举地驳倒了年轻人的观点。首先,要想发明这种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必须要有盛放它的器皿,这是这项发明的先决条件。
可是,如果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就说明这种溶液不是“万能溶液”,因为它溶解不了盛放它的器皿。如果没有盛放这种溶液的器皿,那么,这种溶液就会因为没有器皿盛放而无法发明。
爱迪生揭露了年轻人观点中的悖论因素,年轻人“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液”的观点就被彻底驳倒了。按照对方的思维模式推论,或者以对方的核心论点为前提演绎,最后得出一个明显错误或荒谬的结论,这就是逻辑的力量。洞察到对方论点的荒谬,再看对方的论据是否有能力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要把对方的荒谬观点引申开来,使其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使对方的荒谬观点暴露得更为明显。将对方的谬误放大就是“引申荒谬”辩术,也叫归谬法。
在这一辩术的运用中,要选择好进攻点,找出对方论题中最荒谬的论点作为突破口,然后从高点强攻,将对方荒谬的论点展开推理,使其结果更为荒谬。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的邀请,参加音乐会。可是音乐会的节目上演不久,赫尔岑就厌烦地用双手捂住耳朵,打起瞌睡来了。这时,女主人对赫尔岑的举动感到很奇怪,便推了赫尔岑一下,问他:“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
赫尔岑摇摇头,指着演奏的地方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的。”
女主人惊叫起来,对赫尔岑说:“你说什么?这里演奏的都是流行乐曲。”
赫尔岑心平气和地反问女主人:“难道流行的东西都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对赫尔岑的反问不以为然,不服气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
赫尔岑听了这话,风趣地对女主人说:“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
赫尔岑在这里就将女主人“只要高尚的东西就能流行”的谬论进一步渲染,并以此推出了令对方无以应对的“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之谬论。
善于抓住对方的矛盾
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辩论者,仅有一张伶牙俐齿的嘴是不够的。矛盾分析法可以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先制造假象让对方产生错觉,接着诱使其上当,让敌手陷得越深,你的成功几率就越大。等对方身陷其中,再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荒谬论点的根源,彻底否定对方,这也是一种彻底反驳对方的方法。宋朝时,发生了一件谋杀案,县官对嫌疑犯多方拷问,都查不出结果。后来,经师爷一番诱问,终使案情真相大白。张三和李四两人是好朋友,经常合伙去外地经商,有一次,两人约好第二天清晨五更天,李四到张三家找他,然后再一同上路。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李四就收拾妥当出了门,哪知天亮时分,李四的妻子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夹杂着张三叫嫂子开门的呼喊声。李四的妻子开门一看,只见张三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嫂子,你丈夫约定五更来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没来?”这话让李四的妻子大吃一惊,说道:“他不是早就出门了吗?”张三更是惊奇地说:“那怎么没到我家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
说罢张三和李妻就四处寻找,结果在一个树林子里找到了李四的尸体,他身上携带的银两早已不翼而飞。李四的妻子号啕大哭,一把抓住张三说:“一定是你杀了我丈夫!”就把张三拉到了县衙门。县太爷问了好一会儿,都无法断案。这时站在一旁的师爷胸有成竹地说:“老爷,且待我来盘问。”说完他就开始问道:“张三,李四和你约定今天五更到你家会面,李四没来,你去李家叫他,是这样吗?”
“一点也没错,事情就是这样。”张三说。“你去李四家是怎么叫的?”“我是这样叫的,”张三接口答道,“嫂夫人,你丈夫约定五更天到我家,怎么天都亮了,他还不来?”“你真是这样叫的吗?”师爷追问。“老天有眼,如有假话,我便五雷轰顶。嫂子在这儿,不信,你可以问问她!”张三说得斩钉截铁,旁边李四的妻子也证明事实如此。
“好!那么我问你,你到李四家找李四,为什么不叫李四,偏偏叫李四的妻子来问话,你怎么知道李四不在家呢?”“这个……这个……”张三慌了手脚,支支吾吾地答不出话来。师爷接着喝问:“大胆刁民,还敢狡辩吗?你一句话泄了天机,你去李四家时,早知道李四不在家了,所以才叫‘嫂子’出来问话。这就证明你今天一早明明已见过李四,那么,谋财害命,杀死李四的,除了你还会有谁呢?还不从实招来!”
师爷一席话,逼得张三只好供出自己谋杀李四、抢夺银两的全部罪行。
师爷之所以能迅速破案,就因为他使用了矛盾分析法。他从诱问入手,使张三无意中泄露了最重要的破案线索,再步步追问,通过精辟的分析,使张三不得不承认自己谋财害命的罪行。
出色记忆力削弱对方士气
辩论时,没有人会等你去现场翻阅资料,也没有人会准许你这么做,那么,要是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让你猝不及防的问题,你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尽量快速地回忆,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随手拿来,稍加组织,为其所用。只要平时记住了大量的至理名言、名家作品、科学术语、成语典故、寓言故事、史地常识、奇闻逸事等知识,表达时就能得心应手。
因此,我们可以说,好口才无疑是借助于记忆得以实现的。因为,记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和再现。记忆不仅可以储存信息,把有准备的讲话材料和无准备的知识铭刻在脑子里,还可以帮住你在需要的时候能有招应付。即使没有资料或抛开资料走上讲台,讲话也能张口即出,如行云流水一般,特别是在辩论的时候,你的镇定自若,旁征博引,口若悬河,一定会让对手吓破胆。
记忆是口才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培养出好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侃侃而谈。如果你大脑中是一片空白,那么,你的口齿再伶俐,也无济于事。
记忆与口才一样,它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没有人的好记性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忆,有时需要死记,但不要记死。一些原文、原句等经典名言,有时需要死记,不能随便更改;但不是说所有的都要死记,也可以活记。所谓活记,就是记住你需要的部分,或是记住它的思路、意境、方法等等。
出色的应变力让对方心慌意乱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有的时候,不管你准备得如何充分,总难免发生意外,辩论场上最容易出现这种意外。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考验你的临场应变能力了。如果你的应变能力很强,反应敏捷,对手一定会受到“惊吓”,自乱阵脚。如果你的应变能力很差,那对手一定会信心大增,更加得寸进尺地给你制造更多的“意外”。
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机智敏感,才能拥有超强的应变能力呢?答案是:机智巧妙化解尴尬。
凡是在辩论中讲过话的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使事先已经作了充分的准备和演练,但是,一旦上台之后,仍不可避免地中途出现僵局,无法反驳对方而哑口无言。遇到这样尴尬的情形,不仅没有辩论经验的人经常发生,即使是身经百战的辩论家也在所难免。这时,也许只要给他十几秒钟的时间,整理一下思路,就可以想起一个或几个要点,继续辩下去。但是,在听众面前支吾不言十几秒钟,也是相当难堪的。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有经验的辩论者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迅速采用一些应急的补救办法,有时甚至可以做得天衣无缝,不露声色。相信这是每一个人所期望,并愿意为之而努力的。
下面,就应对这种局面的几种补救方法作一个简单介绍:
适当重复。当不知道要说什么时,可再一次重复最后的一个观点或最后一句话,以此争取时间,找到继续下去的切入点。
提出一个问题让对手或听众回答。通过他们回答,启发和调动自己的思路,缓解尴尬,使话题继续进行。
讲一个最熟悉的几句话的故事。这样既掩盖了尴尬的场面,又赢得了时间,趁此机会理清思路。
用走动、喝水、操作电脑等动作,缓解紧张,摆脱尴尬。
遗忘补救的方法其实很多,主要看我们当时的应变能力。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或行动的转移,都可以成为救场的“缝纫机”,关键在于我们的反应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遇事不慌,急中生智。
这种能力的训练,一方面靠大量演讲实践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要靠演讲前的“彩排”。所谓“彩排”,可以两人或多人练习,当辩论者出现尴尬时,让听众的扮演者,提示相应的应变措施。这样反复多次的练习,既提高了辩论者的自信心、从容度,又增强了辩论者的应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让对方自相矛盾
一个商人自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又吹嘘自己的盾坚不可摧。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样呢?那人哑然。
对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对方在概念、判断、推理中的某些悖论,借用原话,指出其不能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对方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这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能像上逻辑课那样,指出对方的逻辑错误,也没有必要那样做,因为如果都这样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但是如果遇到诡辩的时候,反驳对方时,能够将逻辑与机智融为一体,便会使反驳更加有力、更加有趣。
有一天,古希腊的文学家欧伦斯庇格去饭店用餐,店主的牛肉没烤好,可是他很饿了,店主这时建议说:“谁要是等不及正餐,就可以随便先吃点现成的东西。”于是,他就吃了不少干面包。
吃饱之后,他坐到烤肉炉边,等到肉烤熟后,店主请他上桌就餐,他随意回答说:“烤肉的时候,我闻味儿都闻饱了。”说完之后就躺在炉边打起盹来。最后,当店主来收烤肉钱时,欧伦斯庇格因没吃烤肉,而拒绝付钱。店主则说:“掏钱吧!你不是说你闻肉味儿都闻饱了吗?所以你应与吃肉的人付一样多的钱。”于是,他掏出一枚银币扔到长凳上,对店主说:“你听到钱的声音了吗?”店主说:“听到了。”欧伦斯庇格马上拾起银币,重又放回了钱袋:“我的银币的声音正好够付我闻了你的烤肉味儿的钱了。”
店主无可奈何。在此例中,店主将“吃肉”的概念偷换成“闻肉”,这种混淆是非的诡计被聪明的文学家看穿了,他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钱声”付“肉味”的钱,自然顺理成章。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是一位擅长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手。据说有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不便直接回绝,于是,煞有介事地向四周环视一圈,然后,神秘而小声地问:“你能保密吗?”朋友回答:“当然能。”这时,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那位朋友先是一愣,接着很快领悟了罗斯福的言外之意,尴尬地一笑,不再追问了。
情理交融易取胜
如果希望在辩论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和交替转化。如果没有情感的配合,只说些抽象的道理,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更难以使人折服。
但是,也不能由此反客为主,认为辩论时只要诉诸情感,而不需有理性的参与。毕竟辩论的目的在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所以最终决定辩论成败的关键,仍在于理而不是情。所以,最好的辩论应该是情中寓理,二者密切配合,交替转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争取自由独立的呼声高涨。但是,当时美国资产阶级的领导人却主张与英国妥协,致使英国殖民者更加猖狂,甚至调集大批军舰,企图用武力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就在这决定美国前途的紧要关头,著名的政治家帕特理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在维吉尼亚州议会上坚决反对妥协,并号召人民用武力反抗英国殖民者。
亨利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辩论家,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几个高喊和平与妥协的人,同时还包括了广大的听众。而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为妥协派的“和平”论调所迷惑,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和支持妥协派的观点。因此要取得辩论的胜利,关键是争取听众与自己的感情共鸣。
亨利在听过几位妥协主义者发言后,没有针锋相对地痛斥他们的投降主义,反而称赞他们的才干和爱国心。他心平气和地说:“国家正处在兴败存亡之际,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我的发言并不是要对先生们不敬,而是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得到真理,才有可能对上帝和祖国尽神圣的职责。”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先动之以情,缓解对方和听众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但是,亨利明白光靠感性诉求,不能使武装反抗的口号和方针,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还需要说理的配合,并以充分的论据说明英国殖民者的目的,借以驳斥投降派的论调。以下是亨利把强烈感情和严密逻辑互相配合、交替使用的一次有名的辩论: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以往的经验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判断未来。既然要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我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有哪一点可以对大家的和平希望予以安慰呢?难道就是最近我们请愿时所露出的阴险微笑吗?不要相信它,各位先生!那是在你们脚下挖的陷阱!不要让他们的亲吻把你们给出卖了!”
“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善微笑与如此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是否相称?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以及对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我向主张和解的先生们请教,这些战争的部署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那么有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何在呢?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召集如此庞大规模的海陆军队?不!各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来的!”
“有人说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缴械,家家户户都驻扎着英国兵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这样高枕无忧,紧抱着虚无缥缈的和平幻想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
在态度严峻、言辞激烈的说理之后,亨利又善用丰富的感情,增强自己辩论的感人力量。由于他越说越激动,最后还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把已经煽动起来的听众情绪推向了高潮:
“那些先生们也许要大声疾呼和平的重要。然而,高喊要和平,我们却已无和平可言!战争已经开始!起源于北部的狂飙为我们带来了刀剑的铿锵声,我们的同胞已走上战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大家还在期待什么?结果又将如何?难道生命这般珍贵,和平如此诱人,以至于不惜以戴铐为奴的代价来换取?万能的上帝啊!制止这种妥协吧!我不知道别人将如何行事,但对于我来说,不自由,毋宁死!”
在此,亨利十分注意情中寓理,他通过分析说理巧妙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辩论不仅没有激怒与他观点对立的人们,甚至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全场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并使主张妥协投降的人们,放弃自己的主张。亨利情中寓理的辩论,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抓紧对方的“小辫子”
心理学家A是日本某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一次,一位有夫之妇M向他提及自己的烦恼:丈夫每日都晚归,似乎在外有风流之事,不知有何对策。她最后说:“只有丈夫才可以在外胡来,实在令人气炸肺……”
A立刻逮住了这句话,问她:“您刚才说的‘只有丈夫’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M夫人答道:“我的意思是,大伙都说,风流是男人的本性,我觉得这是古时候的观念。”A紧接着追问:“您说是古时候的观念,照您的意思,是说现代女性也可以风流了吗?”M夫人立即辩解道:“我可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这不是风流是对是错的问题,而是他瞒着我在外风流,这才是令人生气的事。”A又穷追不舍:“这么说,只要不瞒您,您就允许吗?您的意思是既然丈夫可以风流,做太太的也可以风流,是不是?”
据说,M夫人勉强承认自己有这种意思——可能的话,她也想风流。A就是这样逮住对方话柄,步步紧逼,逐层追问,从而套出了M夫人潜在的欲望。这一实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何逮住话柄进攻对方。
预先给对方挖好“陷阱”
日本有个聪明绝顶的小和尚一休,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打碎了。就在这时,足利义满派人来取龙目茶碗。
大家顿时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茶碗已被一休打碎,拿什么去还呢?一休道:“不必担心,我去见大将军,让我来应付他吧!”一休对将军说:“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一定会死,对不对?”足利义满回答:“是。”一休又说道:“世界上一切有形的东西,最后都会破碎消失,是不是?”足利义满回答:“是。”一休接着说:“这种破碎消失,谁也无法阻止是不是?”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一休和尚听了足利义满的回答,露出一副很无辜的神情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我们无法阻止,请您原谅。”足利义满已经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所以他也知道此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了,一休和尚凭借自己的聪明,最终安然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在辩论中,可以先巧设陷阱,让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诱其说“是”。对手在不知不觉中会一步步坠入圈套,这时候你便牵住了他的“牛鼻子”,对方不得不就范。诱使对方多说“是”被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在辩论中有其特殊的功效。
诱使对方说“是”的方法是,辩论开头切勿涉及有争议的观点,而应顺应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有共同语言的话题,从对方的角度提出问题,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让对方连连说“是”。与此同时,一定要避免对方说“不”。
以谬制谬,用无理对无理
从前有个吝啬的地主,雇了三个小孩当长工。一年冬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孩子们要求地主给点柴火,好能生火烧炕来取暖。但是,狠心的地主却说:“怕什么冷?俗话说,小孩屁股三把火,要烧什么炕?”硬是让孩子们睡凉炕。
有一天,地主家来了客人,地主便吩咐小长工去烧开水,可是等了老半天,还不见开水烧出来。地主急忙到厨房一看,只见地上放着一壶凉水,三个小长工屁股对着水壶,正坐着聊天!地主看了勃然大怒,大声喝道:“你们在搞什么名堂?”
“烧开水呢!”地主听完,更是火冒三丈:“你们连火都不点,这样怎么烧开水?”其中一个小长工不慌不忙地答道:“老爷,您不是说过吗?小孩屁股三把火,我们三人共有九把火,怎么会烧不开呢?”地主又气又恼,要发作又说不出话来。长工在这里巧妙地引用了地主曾说过的话,并机智地把地主驳得又气又恼,但又无可奈何。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主意,硬要吃公鸡下的蛋,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找不到,都得受罚。”“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
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您上朝好了。”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怎么能下蛋呢?”“以谬制谬、以毒攻毒”,是在言语辩论中用对方的荒谬逻辑推出更为荒谬的事物来反驳对方,可令对方哑口无言。对方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观点不攻而破。
洞察对方的荒谬论点,看其论点是否真实,其论据是否能支持论点,推理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就可以把对方的荒谬论点夸大,使其暴露得更为明显,以达到反驳的目的。
左右夹击,妙用两难推理
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制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盛达优配app-股票专业配资-股票线上配资-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