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资料来源于历史文献与文化研究,意在传播知识,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
世人都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应该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可为何那么多恩爱夫妻,到了晚年却形同陌路?
为何有些伴侣年轻时情深意重,最终却劳燕分飞?
《礼记》云:"夫妻者,人伦之始也。"孔夫子更是把"齐家"列为修身之后的大事。可这"齐家"二字,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古人讲"亲密有间",又说"过犹不及",这其中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智慧?
有人说,夫妻就该毫无保留,什么都要分享。也有人说,再亲密的关系,也要留些余地。到底哪个才对?难道感情真的好到一定程度,反而要留心眼?
这心眼又该如何留,留在哪里?更关键的是,为什么到了花甲之年才能顿悟这个道理?是不是等到那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贞观十八年,初春时节。长安城外青龙寺的后院,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跪在佛前,泪水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他双手合十,嘴唇颤抖着,却发不出声音。
寺中主持慧觉大师正在禅房打坐,突然睁开眼睛,吩咐侍者:"去看看是谁在大殿,若是有缘人,便请他到禅房来。"
侍者去了,很快便领着那位老者前来。慧觉大师看了他一眼,微微一叹:"施主面带愁苦,又带着悔恨之色,可是家中出了什么大事?"
老者抬起头,眼中满是惶恐:"大师慧眼,一眼便看出老朽心事。实不相瞒,老朽王守信,曾在礼部任职。昨日家中出了一桩事,让我彻夜难眠,故来寺中求个解脱。"
"施主但说无妨。"
王守信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来:"老朽与内子成婚已有三十八载。她出身书香门第,老朽当年不过是个穷书生,能娶到她,实在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成亲这些年,她从未嫌弃过我贫寒,我在外为官,她在家操持家务、教养子女,从无怨言。"
"我自问对她也算情深义重。年轻时家中拮据,我宁可自己粗茶淡饭,也要给她买些胭脂首饰。她说不必花这冤枉钱,可我总想让她过得体面些。后来我在礼部谋了一个差事,虽然俸禄不高,倒也衣食无忧。这些年来,我们相敬如宾,外人都夸我们是恩爱夫妻的典范。"
说到这里,王守信的声音突然哽咽了:"可就在昨日,一件事彻底击碎了我这三十多年来的所有认知......"
慧觉大师没有说话,静静地等着他继续。
王守信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三个月前,我母亲突然病重,太医说需要一味名叫'天山雪莲'的药材,能救老母一命。可这药材极为罕见,价值千金。我当时手头并不宽裕,便想着把家中的一些值钱物件变卖了。"
"内子知道后,二话不说,从房中取出一个檀木匣子,里面装着她的嫁妆首饰。她说:'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母亲要紧。'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觉得能娶到这样的妻子,真是三生有幸。"
"那匣子里的首饰,足足卖了八百两银子。加上我变卖的其他物件,勉强凑够了买药的钱。药材买来后,老母服用了,果然好转。我对内子更是感激涕零,逢人便夸她贤惠。"
王守信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双手紧紧握着拳头,指节都泛白了。
"可就在昨日......"他的声音开始颤抖,"我无意中发现,那个檀木匣子还在,而且里面依然装着满满的首饰。我起初以为是她后来又置办的,可仔细一看,那些首饰分明就是她娘家陪送的——我认得那对凤凰金簪,是她祖母传下来的。"
"我当时脑子'嗡'的一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明明说把首饰都拿出来了,可为什么还留着这么多?我追问之下,她才支支吾吾地说,当时只拿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藏了起来。"
慧觉大师神色平静:"那夫人可说了为何要藏起来?"
"她说......"王守信闭上眼睛,"她说是想着万一以后娘家有急用呢?她说人要为自己留条后路。大师,您说,这算什么话?我们夫妻一体,老母病危,她居然还藏着私房?她这是防着我,还是根本就没把我母亲当成自己的母亲?"
"我当时气得浑身发抖,质问她是不是从来没有真心对我。她哭着说不是这样的,可我听不进去。我们吵了一夜,这是三十八年来第一次吵得这么凶。"
王守信抬起头,眼中满是迷茫:"大师,我现在满脑子都是疑问。她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三十多年的恩爱,难道都是假的?她是不是一直在防着我,一直在给自己留后路?"
"更让我难受的是,我开始回想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突然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注意的细节。我族兄去年送来的人参,她说要给我补身子,可我后来发现她只给我吃了一小半,剩下的不知去了哪里。我置办的田产,她总说要留一部分在她名下,说是给将来的孙子孙女准备的,可现在想来,她是不是在防着我?"
"还有一件事,"王守信继续道,"去年我有个同僚遇到了麻烦,想借五十两银子周转。我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回家跟内子说,她却不同意,说这钱不能借。我问为什么,她说那人不靠谱,借出去就收不回来。我说人家是我同僚,患难见真情。她却说,帮人也要看情况,不能盲目。"
"当时我没太在意,只当她是担心钱财。可现在回想起来,她是不是从来没有真正把我的朋友当回事?她是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管我的面子和情分?"
慧觉大师听到这里,微微摇头:"施主啊,您现在心乱如麻,看什么都觉得有问题。"
"大师,您是说我想多了?"王守信急切地问,"可那首饰确实藏起来了啊,这不是事实吗?她确实在我母亲病重时,还给自己留了后路,这不是冷血是什么?"
"冷血?"慧觉大师反问了一句,"施主可知道,真正的冷血是什么样子?"
王守信愣住了。
慧觉大师站起身来,走到窗前:"老衲年轻时,也曾成家立业。那时我娶了一位妻子,她对我可谓是百依百顺,我说什么她听什么,我要什么她给什么。我当时觉得自己娶了一个世上最好的妻子。"
"有一年,我父亲病重,需要一大笔钱治病。她二话不说,把所有的嫁妆都拿了出来,连她母亲留给她的一只玉镯都卖了。我感动不已,觉得这辈子能娶到她,值了。"
"可就在第二年,她父亲也病倒了。她娘家兄弟来求助,可她已经一无所有。我那时刚用完家里的积蓄,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她眼睁睁看着父亲病逝,连最后一面都没见上。"
"后来......"慧觉大师的声音变得低沉,"她疯了。她整日坐在房中,抱着那只已经卖掉的玉镯的盒子,喃喃自语说'我对不起父亲,我对不起母亲'。半年后,她投湖自尽了。"
王守信听得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
"所以施主,"慧觉大师转过身来,眼中带着悲悯,"您夫人藏起首饰,真的是冷血吗?还是说,她只是吸取了前人的教训,懂得为娘家、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王守信呆呆地站在那里,脑子里一片混乱。
慧觉大师继续道:"老衲出家之后,云游四方,见过太多夫妻。有的恩爱缠绵,最后却劳燕分飞;有的看似平淡,却能白头偕老。老衲思考了很多年,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王守信急切地问。
"夫妻之道,贵在有度。"慧觉大师一字一顿地说,"太亲密了不行,太疏离了也不行。要懂得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依然保持适当的距离;要明白在最信任的人面前,也要留有必要的余地。"
王守信若有所思:"大师的意思是......"
"施主,"慧觉大师打断了他,"您现在满腹怨言,觉得夫人对您不够真诚。可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她真的像老衲那位亡妻一样,把所有都给了您,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含恨而终,您又当如何?"
王守信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您母亲的病,不是已经治好了吗?"慧觉大师继续道,"她拿出了足够的钱救您母亲,这已经尽了为人媳妇的本分。至于她藏起的那部分,那是她为自己、为娘家留的余地。这有什么错?"
"可是......"王守信还想辩解,"夫妻不是应该一心同体吗?"
"一心同体?"慧觉大师摇头,"施主啊,您这个想法大错特错。夫妻固然要同心,可同心不等于没有自己。就像两棵树种在一起,根可以纠缠,枝可以交错,可每棵树都有自己的主干,都需要自己的养分。如果一棵树把所有养分都给了另一棵,自己枯死了,另一棵也活不了多久。"
王守信沉默了。
慧觉大师看着他,缓缓道:"施主,您今年多大了?"
"五十八。"
"那也快到花甲之年了。"慧觉大师叹了口气,"人到这个岁数,应该明白一些道理了。可您现在还在为这种事纠结,说明您还没有真正懂得夫妻之道。"
"那大师以为,夫妻之道究竟是什么?"王守信虚心求教。
慧觉大师沉默了片刻,走回蒲团坐下:"老衲这些年,云游四海,见过各式各样的夫妻。有的人年轻时情深意重,可到了晚年却形同陌路;有的人一开始矛盾重重,最后却能相濡以沫。老衲思考了很久,终于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这些经验,都是用血泪换来的教训。有些人听了,及时醒悟,从而避免了悲剧;有些人听了,却不以为然,最后悔之晚矣。"
王守信听得入神,连呼吸都放轻了。
"就在昨日,有位施主也来找老衲。"慧觉大师继续道,"那位施主今年六十有三,与夫人成婚四十年。他们一直相敬如宾,外人看来是模范夫妻。可就在上个月,他们的儿子娶亲,因为分家产的事,两人闹到了要分开的地步。"
"为什么会这样?"王守信惊讶地问。
"因为妻子把大部分家产都分给了娘家侄子,说是报答当年娘家的养育之恩。丈夫觉得妻子胳膊肘往外拐,辜负了他这么多年的信任。两人争执不下,四十年的感情,就这么没了。"
慧觉大师看着王守信:"您说,这是谁的错?"
王守信想了想:"这......两人都有错吧?"
"都有错,也都没错。"慧觉大师道,"说他们有错,是因为他们没有事先商量好,没有把话说清楚。说他们没错,是因为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丈夫觉得妻子应该以夫家为重,妻子觉得娘家恩情也不能忘。"
"可如果早些时候,他们能够明白一些道理,懂得留些心眼,或许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什么心眼?"王守信急切地问。
慧觉大师看了他一眼:"施主真想知道?"
"大师但说无妨。"
"好。"慧觉大师点点头,"既然施主诚心求教,老衲便不藏私。这夫妻相处,虽说要恩爱有加,可也要懂得留心眼。这心眼,不是算计,不是防备,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
"具体来说,有三处心眼,缺一不可。这三处心眼,老衲总结了二十多年,见证了无数夫妻的悲欢离合,才得出的结论。"
王守信屏住呼吸,等待着下文。
"第一处心眼......"慧觉大师说到这里,突然停了下来。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寺外的山色,沉默了许久。
王守信等得心急如焚,可又不敢催促。
过了好一会儿,慧觉大师才转过身来:"施主,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那么多夫妻,年轻时恩爱无比,到了晚年却反目成仇?"
"这......"王守信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他们不懂得留心眼。"慧觉大师一字一顿地说,"他们以为夫妻就该毫无保留,什么都要分享。可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毫无保留',埋下了日后反目的种子。"
"这三处心眼,看似简单,实则暗含天道。明白了这三处心眼,夫妻才能真正白头偕老;不明白,即使感情再好,也终有一天会出问题。"
"您那位同僚的妻子,为什么要阻止您借钱?您夫人,为什么要藏起首饰?这些看似冷漠的行为背后,其实都藏着深刻的道理。"
王守信听得如痴如醉,恨不得立刻知道答案。
慧觉大师缓缓走回蒲团,盘膝坐下,神色变得庄重起来:"这三处心眼,第一处关乎钱财,第二处关乎情分,第三处关乎决断。每一处都至关重要,缺了哪一处,夫妻都难以善终。"
"老衲见过太多例子。有人因为不懂第一处心眼,最后落得个妻离子散;有人因为不懂第二处心眼,虽然夫妻还在,却如同陌路;有人因为不懂第三处心眼,一辈子活在他人的阴影下,最后悔恨终生。"
"更重要的是,这三处心眼,必须在年轻时就明白,等到花甲之年才顿悟,往往为时已晚。因为到那时候,习惯已经养成,模式已经固定,想要改变,难如登天。"
慧觉大师看着王守信,目光深邃:"施主您今年五十八,还算来得及。可如果再晚几年,恐怕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老衲认识一位居士,他今年六十五岁,一辈子对妻子言听计从。年轻时觉得这是爱,到了晚年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他想做什么,都要先问妻子;想买什么,都要妻子批准。他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而是妻子的附属品。"
"这样的日子,您觉得幸福吗?"
王守信摇了摇头。
"还有一位施主,她为了丈夫,把所有的娘家亲戚都断了联系。她觉得嫁了人,就该一心一意对夫家。可到了晚年,丈夫出轨,儿子不孝,她走投无路,想回娘家,却发现娘家人早已对她心寒。她这时候才明白,自己当年有多愚蠢。"
"这些人,都是因为不懂得留心眼。他们以为付出一切就能换来幸福,却不知道,没有底线的付出,换来的往往是悲剧。"
慧觉大师的声音变得低沉:"这三处心眼,不仅关系到您自己的晚年幸福,也关系到子女的未来。您留了心眼,子女看在眼里,将来成家立业,也会懂得这个道理。您不留心眼,子女学着您的样子,将来吃的亏会更大。"
"《礼记》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齐家'二字,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大智慧。这智慧,就藏在这三处心眼之中。"
"老衲今日愿意把这三处心眼告诉施主,是因为看您还算有悟性,而且时间还来得及。可这三处心眼,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您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生搬硬套。"
"更关键的是,这三处心眼,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处心眼是一个整体,缺了任何一处,都不完整。就像一个三条腿的凳子,少了哪条腿都站不稳。"
王守信急切地问:"大师,您快说,这三处心眼到底是什么?"
慧觉大师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第一处心眼,在于......"
说到这里,寺外突然传来钟声,打断了慧觉大师的话。大师停了下来,闭目片刻,似乎在思考什么。
王守信等得心急如焚,可又不敢催促。他能感觉到,大师接下来要说的话,将会改变他对夫妻关系的全部认知。
这三十八年的婚姻,他一直以为自己很懂得如何经营。可现在才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那些年轻时的恩爱,那些看似完美的相处,原来都藏着隐患。
而这些隐患,只要懂得三处心眼,就能化解。
可这三处心眼,到底是什么?
钟声渐渐远去,慧觉大师睁开眼睛,神色郑重:"第一处心眼,在于钱财上要各留余地。"
王守信愣了一下:"钱财上留余地?大师的意思是......"
"施主,您刚才不是还在怪夫人藏起首饰吗?"慧觉大师反问,"可您有没有想过,如果她不藏,把所有首饰都拿出来了,日后她娘家有急事,她拿什么去帮?到时候她会不会埋怨您?会不会后悔当初嫁给了您?"
"《孟子》有云:'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个'身'字,不仅指个人修养,也指个人的独立性。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经济独立都没有,如何谈得上修身?"
慧觉大师站起来,在禅房中缓缓踱步:"老衲年轻时那位亡妻,就是因为把所有都给了夫家,最后连帮自己父亲的能力都没有。您说,她是爱老衲吗?是的。可她这种爱,却让她失去了作为女儿的本分,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
"她投湖之前,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自己全部交了出去。我以为这是爱,其实这是愚蠢。我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不起兄弟姐妹的情分。我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
"那封信,老衲至今还保存着。每次看到,都心如刀绞。"
王守信听得心中一颤。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想起她藏起的那些首饰。原来,她不是防着自己,而是在保护自己。
慧觉大师继续道:"儒家讲'孝悌',把孝道列为人伦之首。一个人嫁了人,就不孝敬父母了?就不管娘家兄弟了?这说得通吗?说不通。可如果她把所有钱财都交给了夫家,父母有难时,她拿什么去尽孝?"
"所以,聪明的女子,会为自己留一些。这不是自私,而是智慧。同样,聪明的男子,也会为自己父母兄弟留一些。夫妻可以共同承担家庭开支,可各自也要有一些私房钱。"
"这私房钱,不是用来防备对方,而是用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您想给老母买点补品,不用看妻子脸色;她想给娘家侄子一点零花钱,也不用向您请示。各有各的自由,各有各的空间,这才是长久之道。"
王守信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一直以为夫妻就该把钱财放在一起,共同支配。现在想来,这想法确实有问题。"
"不仅如此,"慧觉大师补充道,"留有余地,还能避免很多矛盾。老衲见过一对夫妻,丈夫把所有钱都交给妻子管。起初妻子很高兴,觉得丈夫信任她。可时间久了,她发现自己压力很大——买什么都要考虑丈夫的感受,给娘家帮忙也要瞻前顾后,生怕丈夫不高兴。"
"后来她得了心病,整日郁郁寡欢。丈夫很奇怪,明明把所有钱都给了她,她怎么还不开心?其实就是因为责任太重,没有自己的空间。"
"所以,夫妻之间,钱财要分清楚。公共的归公共,私人的归私人。该用在家庭上的,一分不少;该留给自己的,也不必全拿出来。这不是小气,而是明智。"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夫妻相处,也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贪图对方的全部,也不要把自己的全部都给出去。留有余地,才能长久。"
王守信连连点头:"大师说得太对了。我以前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
"因为世人总觉得,夫妻就该毫无保留。"慧觉大师叹道,"可他们不知道,正是这种'毫无保留',埋下了日后矛盾的种子。今日您母亲病重,她拿出了首饰;明日她父亲有难,您是不是也要倾囊相助?如果您做不到,她会不会觉得您偏心?"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各留余地。她有她的私房,您有您的积蓄。该共同承担的时候共同承担,该各自负责的时候各自负责。这样才能避免无穷无尽的争吵和算计。"
王守信深以为然。他已经决定,回去后要跟妻子好好谈谈,不仅不会怪她藏首饰,反而要感谢她的明智。
"那第二处心眼呢?"他急切地问。
慧觉大师回到蒲团上坐下:"第二处心眼,在于情分上要留有分寸。"
"情分上留分寸?"王守信有些不解,"这又是什么意思?"
"施主可还记得,您刚才说夫人不让您借钱给同僚?"慧觉大师提醒道。
"记得。"王守信点头,"当时我很生气,觉得她不近人情。"
"可她说得对啊。"慧觉大师道,"您那位同僚,真的值得您借钱吗?您了解他的人品吗?您确定他能还吗?如果他不还,您打算怎么办?"
王守信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
"这就是问题所在。"慧觉大师继续道,"很多人为了所谓的'情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朋友开口借钱,不好意思拒绝,就借了;亲戚来求帮忙,碍于面子,就答应了。可这些事情,您真的想清楚了吗?"
"《论语》记载,孔夫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意思是对好人要好,对坏人也要有原则。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总觉得朋友、亲戚求帮忙,就一定要帮。结果帮了不该帮的人,不仅钱财受损,还落得个里外不是人。"
"老衲见过一个例子。有位书生,他有个远房表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次表兄来借钱,说是要做生意。书生心软,把自己准备给儿子上学的钱都借了出去。结果表兄拿了钱,转身就去赌坊挥霍了。"
"后来书生找他要钱,表兄翻脸不认人,说钱早就还了。书生有口难辩,儿子也因此耽误了学业。他妻子埋怨他,说他不顾家庭,只顾外人。书生悔不当初,可为时已晚。"
王守信听得心惊肉跳:"这么说,我那位同僚......"
"您那位同僚,品行如何,老衲不知道。"慧觉大师道,"可您夫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她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在帮您把关。她知道,家里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借出去容易,收回来难。"
"而且,"慧觉大师顿了顿,"即使您那位同僚真的值得信任,您也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如果借出去的钱对家庭没有影响,那借了也无妨;可如果借出去会影响家庭生活,那就要三思了。"
"《礼记》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方'字,就是指要有计划,有准备。帮人也是一样,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您为了所谓的'情分',把家里的积蓄都借了出去,万一家里有急事,您拿什么应对?"
王守信点头:"大师说得对。我确实考虑得不够周全。"
"不仅如此,"慧觉大师继续道,"情分上留分寸,还体现在对待双方父母、亲戚的态度上。很多夫妻吵架,都是因为这个。"
"比如有些男人,对自己父母百依百顺,对岳父岳母却爱答不理。妻子心里自然不舒服。时间久了,妻子也开始对公婆冷淡,夫妻感情自然就淡了。"
"还有些女人,对娘家亲戚有求必应,对夫家的人却斤斤计较。丈夫心里也会不平衡。他会想,我对你娘家这么好,你却对我家人这么差,这公平吗?"
"所以,聪明的夫妻,会在双方父母、亲戚之间保持平衡。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没有原则。该帮的帮,不该帮的要敢于拒绝。这样才能让双方都觉得公平,感情才能长久。"
"《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中'字,就是指适度、平衡。夫妻相处,也要讲究这个'中'字。对父母要孝顺,但不能愚孝;对亲戚要照顾,但不能无原则。"
王守信听得频频点头。他想起了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确实有很多地方考虑得不周到。
"大师,那第三处心眼呢?"他迫不及待地问。
慧觉大师沉默了片刻,神色变得更加郑重:"第三处心眼,也是最重要的一处,在于决断上要保持主见。"
"保持主见?"王守信有些困惑,"这又是什么意思?"
"施主,您这些年做决定,是自己拿主意,还是听夫人的?"慧觉大师问。
王守信想了想:"大事我拿主意,小事一般听她的。"
"那就好。"慧觉大师点头,"可老衲见过太多人,不论大事小事,都听配偶的。他们自己没有主见,凡事都要问对方。时间久了,就会出问题。"
"老衲认识一位居士,他今年六十五岁了,一辈子都在听妻子的话。买什么衣服,妻子说了算;交什么朋友,妻子说了算;甚至做什么事,也要妻子批准。"
"起初他觉得这样挺好,省得自己操心。可到了晚年,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整个人就像个傀儡。"
"有一次,他想学书法,可妻子说太费钱,不让学。他就真的不学了。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坚持,他说:'我妻子不同意。'那人说:'你都六十多了,还要听妻子的?'他愣了半天,才意识到自己活得多么可悲。"
王守信听得心中一凛。他虽然不至于事事听妻子的,可有些时候,他确实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
"还有一种情况,"慧觉大师继续道,"就是妻子凡事都听丈夫的,自己没有任何主见。这种情况也很危险。"
"老衲认识一位女施主,她年轻时嫁给了一个商人。那商人很强势,大小事务都要自己说了算。女施主温顺听话,从不违逆。"
"商人觉得娶了个好妻子,很是得意。可后来商人在外面做生意,被人骗了,欠下一屁股债。他回家跟妻子商量怎么办,妻子却说:'我不知道,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商人当时就火了,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这么没主见?'可妻子已经习惯了听他的,突然要她拿主意,她根本就不会。"
"后来商人顶不住压力,跳河自杀了。妻子带着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娘家人来帮忙,她也只会哭,拿不出任何主意。最后家破人亡,孩子也没养大。"
"您说,这是谁的错?是商人太强势,还是妻子太软弱?其实都有错。商人不该把妻子训练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妻子也不该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
王守信深以为然:"大师说得太对了。人不能没有主见,不然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
"正是如此。"慧觉大师点头,"《论语》记载,子路问孔夫子:'闻斯行诸?'意思是听到一个道理,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孔夫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不能盲从。"
"这个道理,放在夫妻相处上同样适用。配偶说的话,可以听,可以参考,可最终还是要自己判断。尤其是涉及重大决策的时候,更要慎重。"
"老衲见过一对夫妻,丈夫要投资一个生意,妻子觉得不靠谱,劝他不要投。可丈夫一意孤行,结果赔得血本无归。后来丈夫埋怨妻子,说她当初为什么不坚持。妻子委屈地说:'我劝过你啊,可你不听。'"
"这就是问题所在。妻子确实劝过,可她没有坚持。她觉得既然丈夫决定了,自己就不该再反对。可这种'不反对',其实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真正聪明的妻子,会在丈夫做错误决定时,坚决反对。即使丈夫不高兴,也要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不是不尊重丈夫,而是对家庭负责。"
"同样,聪明的丈夫,也会在妻子做错误判断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能因为怕吵架,就什么都依着她。这种'依着',看似是爱,其实是害。"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意思是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夫妻相处,更要保持这种能力。你有你的判断,我有我的主见,遇到分歧就商量,商量不出结果就各自保留意见。"
"千万不能一方完全依附另一方,失去独立人格。那样的婚姻,看似和谐,实则畸形。一旦遇到重大变故,立刻就会崩塌。"
王守信听得心服口服:"大师一席话,让老朽茅塞顿开。这三处心眼——钱财上各留余地,情分上留有分寸,决断上保持主见——确实是夫妻相处的大智慧。"
慧觉大师微微一笑:"施主明白就好。这三处心眼,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需要夫妻双方都有这个觉悟,都愿意去改变。"
"不过,"大师话锋一转,"施主也要注意,这三处心眼,不是教您去算计对方,而是教您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您有了独立性,才能更好地爱对方;对方有了独立性,也才能更好地爱您。"
"《易经》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真正的同心,不是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是两个独立的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样的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施主回去后,好好跟夫人谈谈。告诉她,您理解了她的做法,也希望她能理解您的想法。两人坦诚相待,把话说开了,很多误会自然就解开了。"
王守信站起来,对着慧觉大师深深一拜:"多谢大师指点迷津。老朽今日得闻此理,胜读十年书。回去后,定当铭记于心。"
慧觉大师扶起他:"施主不必多礼。老衲这些年见过太多悲剧,都是因为不懂这些道理。今日能帮到施主,也算了却老衲一桩心愿。"
"对了,"大师又补充道,"这三处心眼,施主不仅自己要记住,也要教给子女。他们将来成家立业,也会用得上。早些明白这些道理,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礼记》说'父之于子也,有善而勿喜,有能而勿悦,有过则加怒于不怒之间'。意思是做父亲的,要善于教导子女。这夫妻相处之道,正是您该教给子女的。"
王守信连连点头:"大师所言极是。老朽回去后,定当言传身教,让子女也明白这些道理。"
他告别了慧觉大师,走出青龙寺。夕阳西下,天边一片绯红。王守信的心情,却从未如此轻松。
他想起了妻子这些年的点点滴滴,突然觉得,她其实一直都很有智慧,只是自己从未真正看懂。她藏起首饰,是为了给自己留后路;她反对他借钱,是为了保护家庭;她从不过问他在外的应酬,是给他自由的空间。
这些他以前觉得冷漠、计较的行为,原来都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
回到家中,妻子正在灶间忙碌。听到他回来,回头看了他一眼,眼中带着忐忑。
王守信走过去,轻轻握住她的手:"夫人,昨日是我鲁莽了。我不该怪你。"
妻子愣住了,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老爷......"
"这些年,都是我不懂事。"王守信继续道,"我一直以为夫妻就该毫无保留,可今日听了高人指点,才明白,真正的恩爱,是要给彼此留空间,留余地。"
"你藏起首饰,是对的。那是你的私房,该留着。我也会给自己留一些,不是防着你,而是让我们都有各自的独立性。这样我们才能长久。"
妻子哭得更厉害了:"老爷,我就知道你会明白的。这些年,我心里也苦啊。我想孝敬父母,可又怕你不高兴;我想帮娘家兄弟,可又担心你说我胳膊肘往外拐。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维持平衡,可还是让你误会了。"
"不,是我误会你了。"王守信擦去她的眼泪,"从今往后,我们都坦诚一些。你有你的私房,我有我的积蓄;你孝敬你的父母,我孝敬我的父母;遇到大事,我们商量着来,各自保留主见。这样才是真正的夫妻之道。"
妻子破涕为笑:"老爷,你今日去寺中,遇到高人了吧?"
"是啊。"王守信点头,"高人教了我三处心眼,让我明白了夫妻相处的真谛。这三处心眼,我也要教给儿子,让他将来也不要走我的弯路。"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三十八年的婚姻,仿佛在这一刻获得了新生。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小院中。王守信突然想起慧觉大师的话:夫妻之道,贵在有度。太满则溢,太尽则衰。
他现在终于明白了。真正的恩爱,不是毫无保留的付出,而是懂得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依然保持独立和清醒。
钱财上各留余地,是为了保持经济独立,不让爱变成负担;情分上留有分寸,是为了维护各自的人际关系,不让亲密变成窒息;决断上保持主见,是为了保持独立人格,不让依赖变成依附。
这三处心眼,看似是"留心眼",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它不是教人算计,而是教人如何在婚姻中保持自我,如何在恩爱中不失独立。
人到花甲,方才顿悟,虽然有些晚,但终究还来得及。王守信暗暗发誓,从今往后,他要用这三处心眼,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
也要把这三处心眼,传给子女,传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不要像自己一样,走那么多弯路,吃那么多苦头,才明白这个道理。
夫妻感情再好,也要留这三个心眼。这不是冷漠,不是算计,而是一种远见,一种智慧。
这才是真正的夫妻之道,这才是能够白头偕老的秘诀。
盛达优配app-股票专业配资-股票线上配资-正规股票配资网站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